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
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
就业指导系列讲座之四
发布日期:2017-05-16 浏览次数:16437
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怎样对口就业
主持人: 刘琴(中国教育报记者)
访谈嘉宾:赵志群 北京师范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
高门中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、汇思人力资源集团公司总经理
潘四发 北京市海淀区外语电子职业高中校长
[话题]中职对口就业
广东省某商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,日前该校邓校长说,虽然学生就业率高达98%以上,但仍存在就业不对口、就业质量不高的情况。而此前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跟踪调查的702名2004届中职毕业生中,一半以上毕业生认为,初次就业所从事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。
中职毕业生为何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?面对这种情况,中职学校应采取何种对策?记者邀请专业人士就此进行探讨。
低技能岗位难以体现专业性
主持人:中职就业率近年来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,但在高就业率的背后,中职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却并不乐观,在这方面您所了解的情况是怎样的?
赵志群:我曾给一家国际知名企业的老总打电话,询问他所雇用的中职毕业生专业能力怎么样,结果他回答说:“我们根本不关心专业能力,这些员工不就是劳动力吗?他们十分吃苦耐劳,我们挺满意。”这次对话给我很深的印象,说明很多中职毕业生在企业从事的是技术含量很低的简单劳动,根本谈不上专业对不对口。
高门中:我们针对苏州劳动力市场所作的调查显示,约20%的工作岗位集中了80%的用工量,而这些岗位都没有太多技能要求。比如流水线上的工人只要细心、负责,接受1个月的技能培训就能上岗。中职学生接受过规范的职业教育,在企业招聘时有一定优势,总的来说还是供不应求。
潘四发:专业对口率跟专业本身也有关系。比如我了解的饭店服务、客房管理、烹饪、旅游等专业,毕业生基本都能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,因为这些企业对技能有特定要求,人才需求也非常迫切,而中职学生经过实训、实习的锻炼,操作能力很强,到了企业就能上岗,很受欢迎。但另外一些像计算机应用之类的专业就很难对口就业,因为他们所学的课程与大专、本科相似,理论深度不如人家,基本技能如打字速度又不够快,导致就业高不成低不就。
专业设置不合理影响对口就业
主持人: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在生产一线从事操作或管理的技术人员,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应是专业技能。现实中,他们学非所用的现象说明了什么?
赵志群: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问题,没有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很好地区分开。很多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是基本技能培训,即岗位培训,但是社会中的岗位数不胜数,一个职业就能细分为许多岗位,即便是相同岗位,不同企业的任务要求也不尽相同。岗位的不确定性这样大,中职学校的专业如果是针对具体岗位来开设,那就很难保证学生对口就业。
潘四发:部分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、课程安排、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,难以做到无缝对接,导致毕业生到了企业没有用武之地。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?学生应该掌握哪些专业技能?怎样开设课程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?这些问题值得中职学校好好思考。
一技在手让学生从容应对
主持人:中等职业学校不能仅满足于学生找到“饭碗”,而应该让学生有能力找到“好饭碗”,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所长。要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该做什么?
潘四发: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对区域内的经济特点做到心中有数,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,不能盲目跟风,以免陷入被动。学校还应该与企业加强联系、紧密合作,通过订单培养等方式,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,让学生对企业加深认识。另外,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学历教育,应该给学生以基本能力的培养,但在教学过程安排上,应注意合理安排文化课、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课时比例,重点保障专业能力培养所需的时间。
赵志群:中等职业学校应系统设置专业,科学安排课程,特别是要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加强职业基础教育,为学生打下较宽的专业基础,之后,再强化技能训练,使学生在专业上学精学透。比如,第一年可以按职业大类分为机械、电子、商业、农业等,之后再让学生选择具体专业种类,强化技能培养,让学生既有基本的职业素养,又有一技之长,在就业时能够从容应对。
高门中:学校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“软技能”,即提高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,这不仅是源于企业的用人要求,而且对于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大有裨益。
招生就业办宣
- 上一篇:就业指导系列讲座之五
- 下一篇:就业指导系列讲座之三